疖肿剧痛治验一则

发布时间:2024-06-24   来源:健康小知识 - 中医药健康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曹某,男,2024年4月27日初诊。主诉:后项疖子肿大剧痛3日。患者前几日后颈部(膀胱经循行位置)长出一个疖子,将其挤掉后并未在意,翌日连续剧烈活动约3个小时,当日便在原来的疖子旁边长出两个新疖子(一在膀胱经循行处,一在胆经循行处),且疖子下面可触摸到较大肿硬块,最大者如鸡子。因疼痛难忍,到某医院住院治疗,但始终不能止痛。患者不堪忍受,遂托其亲戚到笔者处代诉求诊。刻下:疖子周边疼痛感剧烈且不间断,患者自诉疼得想把脑袋拧下来的感觉,从发疖子以来口苦口干明显。舌体胖大,中有裂纹,苔薄微腻。(注:一诊病史资料系通过微信视频获得)。

辨证:膀胱经积热,肝胆火炽。

治则:清泄郁火,散结止痛。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甘草6g,葛根20g,牡蛎20g,玄参20g,浙贝母15g,连翘20g,夏枯草15g,薏苡仁30g,莪术10g,生地黄20g,龙胆草5g。5剂,代煎,1剂2袋。

同时外敷外科拔毒药膏。内服汤药嘱其前2日可日服3袋,痛止后改为1日2袋,外用拔毒药膏1日一换。治疗期间禁食鸡蛋、海鲜、各种肉类及辛辣刺激食品。

当日傍晚患者亲戚取药后,连夜送往患者所住医院。翌日反馈,凌晨12点左右患者服用了汤药、敷上了拔毒药膏,至早上8点患者微信告知疼痛停止。29日患者反馈疖子周边的硬块变软,嘱其留意是否化脓。后医院又给予输液、抗生素治疗,疼痛再次出现反复,患者及家属遂决定出院到笔者处完全接受中医治疗。

5月1日二诊:两个疖子皆已破溃出脓,另一个变软。口苦、口干改善但夜半仍存。常太息,舌边齿痕、舌体抖动明显,苔薄白,脉沉濡,尤其左关脉沉明显。守原方方去半夏、夏枯草、生地黄,加桔梗10g、枳实10g、神曲10g,10剂,同时换外敷拔毒药膏,嘱其疖子将会继续出脓,返家后继续敷药。

5月12日患者微信发来照片,告知疖子已然彻底恢复,颈后已平整如初,愈。

这种剧痛疖肿就是民间所谓的“疖子惊了”。按民间传承的经验,长了疖子后不能剧烈震动、跑跳。从患者症状及疖肿所发位置来看,其疖肿应为五脏热毒蕴结于内,循经发于外,且以太阳膀胱经积热、肝胆郁而化火为主。一诊视频,勉强处方以小柴胡汤合消瘰丸化裁,加入生地黄、龙胆草,亦有龙胆泻肝之方义,与小柴胡汤携手解肝经之郁火、泻肝经之热毒,以起釜底抽薪之效。消瘰丸合夏枯草、莪术、连翘、薏苡仁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排脓、软坚散结之功。其中,莪术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既能行气止痛又可破血散瘀。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重用连翘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薏苡仁则可排脓。葛根引诸药直达病所。

初诊时为远程视频问诊,二诊才亲见其人,细观其舌脉并非柴胡证,但鉴于症状表现,所以舍脉取症,而患者服用柴胡剂后也确有实效,遂效不更方,只药味略加调整,去掉半夏、生地黄、夏枯草,是因半夏性燥,且其性下行,不利于颈项部位疖肿排脓;生地黄性凉而滋腻,不利于脾虚之体;夏枯草性寒清泄,脾胃虚寒者慎服,患者舌体胖大、齿痕、抖动等脾虚特征明显,在口苦症状逐渐解除后,夏枯草可减量或不用。桔梗、枳实为排脓散方义。5月12日患者告知疖肿已痊愈,并微信发来照片,颈后平整如初。

疖肿化脓,医院常规处理为将疖肿切开、彻底清创消毒、放置引流条、定时换药等,但临床经常遇到创口不愈的情况。此次治疗遵循传统中医疡科“偎脓长肉”的论治法则,无论内服药,还是外用法,皆有助于脓的形成以及托脓外出之效。尤其外敷拔毒药物的治疗依据——偎脓长肉理论,不强调彻底清创,只是简单擦拭创面污物。传统中医认为,“脓因于热而成于湿,无脓不长肉,脓出热退,则毒散,食增,创口愈”,脓多是脾气旺盛、气血充盈、抵抗力强的标志。从疖肿的治疗应尽快令其化脓出脓为佳兆的中医理论体系看来,化脓脓出则可肿消痛止,而抗菌消炎类的西药从中药理论来分析大多数都属于“味苦性寒”之物,临床过度使用则易造成疖肿寒凝冰缚,肿胀疼痛,后期还可能形成炎症结节,久结不散。(巩志宏 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草医堂中医门诊)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说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