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之“逆”

  逆,是“屰”的后起字,《说文解字》谓“屰,不顺也”,有违背、抗拒之意,与“顺”互为反义,古代文献中常见逆与顺并用之例。中医学中,“逆”字出现频率颇高,但词义不一,表述内容涉及
2020-12-31

冠脉内注射药物治急性心梗的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冠脉一旦闭塞,相关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可能出现严重损伤
2020-12-25

“米泔”小考

  小小米泔,讲究颇多。米泔水制备所用之米,取泔次第,功效何别,均有讲究,若不细加考证,则含混不清。 \n  《广韵》曰:泔,“淅米汁也。” 《炮制大法》曰:“米泔水,即淘米汁也。”从
2020-12-24

小议“痞病”

  “痞病”简称“痞”,是临床常见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虽然痞病在中医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这一疾病中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研究“痞病”这一传统中医学
2020-12-16

《金匮要略》“弦则为减”新解

  “弦则为减”分别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妇人杂病”三篇。如“妇人杂病”篇第11条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
2020-12-16

五味子降酶忌用于实证

  五味子降转氨酶是通过现代药理学验证过的,《中药大辞典》就有单用五味子粉降转氨酶的记载。20世纪60~70年代曾风行一时,如今通过中医临床观察,有些降酶效果并不理想。究其
2020-12-09

论中医之象

  •《黄帝内经》继承了古代哲学把“象”作为思维方法的思想,并引入原属于哲学概念的阴阳、五行,通过取象比类来说明人体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n  •藏象系统就是通过
2020-12-02

中医病性辨识

  病性,即病证的性质。辨识病性,即是通过对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进而作出病证属性的判断。作为病证判别的三个要素(病因、病位、病性)之一,病性还直接决定着
2020-11-18

代温灸膏用于三九灸机理探讨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九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九灸。三九天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九天称为一九,往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称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
2020-11-06

大青龙汤证中“浮缓脉”新解

  外感风寒表证有表实证与表虚证之不同,二者区别除临床表现迥异外,脉象亦截然不同。风寒表实证脉见浮紧,主方麻黄汤;风寒表虚证脉见浮缓,主方桂枝汤。二方证中脉之紧与缓是指脉
2020-10-30

肾气不足脾肾阳虚是老年肾脏病的根本

  人体如同一台机器,各个器官如同机器的组成部件,各个部件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机器的部件有老化的时候,同理人体的器官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功能的下降。
2020-10-21

代温灸膏缓解痛经的研究

  在历代医家的相关著作与临床实践中均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归纳,病位主要位于胞宫、冲任,以“冲任气血不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有寒、
2020-10-14

《黄帝内经》论“痹病”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论痹之涵义甚广。就痹病而言,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感受风寒湿等邪气,久留体内,致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气血运行不畅,乃至由浅入深,累及五脏六
2020-09-25

《金匮要略》下法临证应用

  所谓下法,属于中医治疗实证,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常用之法。下法是指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
2020-09-21

中医阴阳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是合成代谢,一种是分解代谢。细胞的合成代谢是合成有形物质,属“阴”;细胞的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人体的细胞代谢就是一个完整的“阴阳太极”。
2020-09-16

浊毒理论的“道”与“术”

  道与术之间存在一种辨证的关系,这里的道是指一种理论的内在核心精神和境界,术是指其解决问题的技巧,道是讲思想,术是讲方法。《道德经》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
2020-09-07

风药的概念和应用

  风药,临证用药中时可见及,但在《中药学》教材及中药类辞书中均无此称呼与分类。客观而言,风药并非一个规范术语,其概念缺乏严谨性,适用范围不清晰,明显影响着其临床应用,倡者言
2020-08-26

六经体系的五脏观

  在中国文化中,中医并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发展出自己的专有名词,其骨架语言体系如阴阳五行几乎出现在古代所有学科中,又有近代对外来医学“简单粗暴”的翻译不适当运用了中医
2020-08-24

释义《瘟疫安怀集》歌诀

  田净意,名鸾,字净意,生卒年月与祖籍不详。据《巩县志》记载,田净意因战乱而逃至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当地民风淳朴,善待外人,对田净意关心倍之。田净意知医,道光年间,巩义地区温疫
2020-08-19

处方用药的定性与定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翻阅中国古医籍不难发现,部分中医复方标有方剂组成却没有注明药物剂量,或虽标有药物剂量但并未标明确切,如“马齿草一束”“上研匀,和稀米糊丸如皂角
2020-08-19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与五运六气

  中医学的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说。五运六气理论凝聚了古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n
2020-08-14

古今方剂君药的认定标准

  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剂是在辨证、立法之后,选定适当的药物与用量组合而成的。其结构一般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或四种角色,而君药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或核心
2020-08-12

用《神农本草经》解读经方配伍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汉代以前药学理论与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经》的出现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诸家本草典范,其后陆
2020-08-05

学用经方必须重视经方理论

  近几年笔者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反复阅读经方名家胡希恕先生笔记,对他提出的“始终理会”读《伤寒论》有了几分认识。今谈一点学习经方理论的体会。 \n  对经方理论
2020-07-30

浊毒理论的前景展望

  浊毒理论是现在中医学术界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学说之一,它是以我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在总结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数万
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