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运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构建运气理论

《黄帝内经》基于先秦时期的“一分为三”理念构建的“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广泛地应用于构建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既是五运六气理论发生的必须思维路径,也是“六气理论”中的核心
2021-07-28

洪涝之时警惕湿邪致病

近日,我国华中地区遭遇了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特别是河南等地,大到暴雨十分广泛。在史书中有“夏大水,秋大疫”“夏,淫雨兼旬,秋禾淹没,疟厉瘟疫互行”“夏霪雨,夏麦无颗粒,人疫牛瘟
2021-07-26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辨治规律探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应双方属性的概括。寒热之中,寒为阴,热为阳。且寒热
2021-07-23

桂枝麻黄各半汤探微

《伤寒论》第23条描述了有发热、恶寒症状的患者,“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中的“呕”一般认为指少阳,“便”指阳明,即排除少阳阳明,没有入里化热、里气不和的表现。张仲景结合患者
2021-07-23

论中医之燥

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气候环境中缺水的干涸状态,即如《说文解字》言:“燥,乾(干)也。”中医学中的燥有病因、病机、病证、治法等多个义项。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燥之类征燥为六
2021-07-15

阳明病发病机制探讨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云:“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此讲阳明病的三种成因,但无论从何经传变而来,最终都造成了一个共同局面,即胃家实,此处的胃家,概指消化
2021-07-14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的产生及特点

笔者经过对《黄帝内经》相关原文解析发现,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应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构建了相关医药学知识。就时间维度而言,原文基于自然界一年阴阳之气的消长状态,将这
2021-07-07

《内经》皮部理论与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固护健康、调治疾病的方法,在防病、治病、调理、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内治法,作用直接,使用安全,具有简、便、廉、
2021-06-30

班秀文与朱良春治崩漏之异同

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其病机复杂,治疗多变,属妇科疑难重症。历代医家对崩漏描述颇多,遣方用药也各具特色。国医大师
2021-06-28

《伤寒论》咽痛五方证

咽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治疗咽痛为主症的五方证,分别是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和猪肤汤,这几个方证的主要症状都是咽痛。从病性角度来看,症
2021-06-28

从伏邪理论探讨肿瘤伏毒

伏邪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在温病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笔者梳理伏邪理论源流,并结合肿瘤的特异性提出了伏毒的病机、表现形式和中医的治疗思路,现总结如下。伏邪理论源流《
2021-06-24

如何认识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

胡希恕(1898年~1984年),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有独特理论指的是胡希恕先生
2021-06-23

李东垣内伤病理论梳理

李东垣,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活法机要》等。李东垣开创内伤病学说、脾胃病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笔者结合相
2021-06-18

从“通补营卫”解释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2条)“阳浮而阴弱”说明了病机。“阳浮”是寸脉浮,因为感受外
2021-06-17

经脉理论亟待纠正完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认识水平的限制和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们对经脉、经络、脉络、经病、络病等名词术语存在不同的认识,造成概念混乱与不规范的现象,如《中医辞海》云:“经脉即
2021-06-11

解析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景岳全书》云:“以表言之,则风寒暑湿火燥感于外是也,以里言之,则七情、劳欲、饮
2021-06-10

药病相宜论

千百年来,中医药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创制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药。这些作为经验结晶的方药,针对某些病证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配伍组合,具有较鲜明的特点,可称为药病相宜。具体
2021-06-09

论中医之浊

浊,繁体为濁,《说文》言为古水之名。后经引申,《篇海类编》谓之“不清也”,《说文解字注》谓之“清之反也”,从而有浑浊、污浊、稠浊、粗浊、浊流、浊世等词语,用于描述事物的一种
2021-05-31

解析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到:“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
2021-05-27

全面系统认识一药多能现象

众所周知,中药学目前多按照功能加以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消导药等。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同一类药物
2021-05-24

和解少阳时能汗吐下吗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法之代表方,后世有和法不能吐、不能汗、不能下之论,笔者以为不然,若没有汗、吐、下,邪气又何以外解。现将笔者对和解少阳法的认识阐述如下。少阳病柴胡汤证的
2021-05-24

古代医家治痹经验数据挖掘

中医药治疗痹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研团队,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为基础,运用现
2021-05-21

从肝论治慢性结膜炎

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西医认为该病主要由周围环境中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或非感染性因素(外伤、化学物质及物理因素等)刺激结膜导致,也可由结膜自身或外界的
2021-05-21

经方六证是如何变成六经的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六经的实质争论不休,有40余种说法。胡希恕先生提出“六经来自八纲”之论,阐明经方六经实质是六证,是由八纲变化而来,受到广泛认可。笔者通过考证学术渊流
2021-05-20

专家学者研讨章朱学派学术思想和传承

中国中医药报讯(记者孙学达)5月15日,朱良春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研修班暨第二届章朱学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研讨班在江苏南通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中
2021-05-20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